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止血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31-142. DOI: 10.3877/ cma.j.issn.1674-134X.2025.02.001
    摘要 (3962) HTML (235) PDF (7920 KB) (54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等关节疾病患病率显著攀升,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手术效果受患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技术及假体选择等多因素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症复杂,进一步增加了手术风险与难度。术中及术后出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挑战。老年及合并症患者常面临隐性失血与输血需求增加,易引发感染、输血反应等并发症。尽管现有指南关注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但术中止血的具体策略仍缺乏系统指导。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发展术中规范的止血操作,以减少出血量,降低输血相关风险,优化血液资源利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缓解医疗系统压力。为此,共识专家组基于证据分级与专家讨论形成推荐意见,为手术止血提供标准化参考框架。共识强调临床实施需结合个体化评估,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应用。

  • 2.
    下肢骨科手术术后肿胀防治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91-701. DOI: 10.3877/ cma.j.issn.1674-134X.2024.06.001
    摘要 (720) HTML (38) PDF (7652 KB) (286)

    下肢骨科手术术后肿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不便。下肢手术术后肿胀的范围广泛,包括髋、膝关节置换术、创伤手术等各类下肢手术。这些手术都可能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或者血管损伤,进而引发肿胀问题。下肢肿胀在围手术期内经常出现,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功能受限以及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目前,下肢骨科手术术后肿胀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保护性措施。药物治疗方面,利用利尿剂、消炎药物、静脉活性药物等来减轻肿胀现象;物理疗法则包括按摩、冷敷、热敷等,旨在促进淋巴液和血液循环;而保护性措施则强调术后患者的休息、穿戴特定的压力袜等。然而,尽管已有一些术后肿胀防治的方法,但目前仍存在提高和改善的空间。例如,在不同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的肿胀防治策略方面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推荐;同时,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肿胀风险的早期预测和干预也有待改善。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发展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术后肿胀的有效防治策略,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3.
    运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实施方案及临床探索
    李川, 卜鹏飞, 韩云峰, 马伟, 苏踊跃, 蒙旭晗, 张晓艳, 徐永清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1): 98-10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1.01.016
    摘要 (479) HTML (0) PDF (1057 KB) (266)

    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退行性疾病,伴有软骨下骨损伤。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发生于膝关节的骨关节炎,它符合骨关节炎的共同特点,同时具有膝关节这特殊部位的特点,随着社会老龄化,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将成为第一个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运动疗法已被证明对骨关节炎有益,国内外相关指南中都不同程度地推荐运动疗法。基于本研究团队临床运动治疗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证据以归纳总结并分享相关经验及具体治疗措施,以期提供适合国人的运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标准化方案。

  • 4.
    中国膝骨关节炎基层诊疗与康复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6): 651-6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2.06.001
    摘要 (5488) HTML (37) PDF (804 KB) (251)

    骨关节炎(OA)是常见的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疼痛、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其中,以膝OA的占比最高。基层医疗机构以社区为服务对象,与大型医院相比,其更加重视疾病相关的核心、有效、实用的防治措施,从而发挥其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服务作用。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发起制订,采用证据推荐意见评价体系(GRADE)、开发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AGREEⅡ)及指南科学性、透明性以及实用性评级系统(STAR,Scientificity, Transparency, and Applicability Rankings)指南评价工具和指南报告规范(RIGHT)等方法。先后遴选出基层医师最为关注的11个临床问题,并最终形成11条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础医疗机构中膝OA诊疗的科学性并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 5.
    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真菌感染1例
    龚志兵, 徐福东, 许志庆, 庄至坤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1): 126-13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1.01.022
    摘要 (108) HTML (1) PDF (956 KB) (219)
  • 6.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2): 151-16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3.02.001
    摘要 (2732) HTML (39) PDF (811 KB) (211)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是一组以中轴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慢性进展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被漏诊、误诊或延迟诊断,晚期引起脊柱或受累关节强直畸形,常导致终身残疾。为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诊疗水平,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组织专家,成立编写组。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充分梳理国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疗指南,分析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多次讨论形成推荐意见,制定了新版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 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原因及康复策略
    吕杰, 袁洁玲, 戈睿毅, 张诚铭, 杨自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206-21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2.013
    摘要 (314) HTML (1) PDF (777 KB) (202)

    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之一。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目前临床上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越来越流程化、正规化,但是病人的预后却经常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股四头肌状态对康复的影响,以及肌肉萎缩的原因和恢复策略进行综述。

  • 8.
    两种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相伟, 郭潇, 陈荣, 孙志波, 朱贵娟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1): 108-1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2.01.018
    摘要 (167) HTML (1) PDF (1850 KB) (199)
    目的

    观察大龄儿童移位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经闭合复位逆向弹性髓内针内固定以及克氏针内固定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堰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从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2.5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移位型肱骨外科颈骨折45例患者,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两组:逆向弹性髓内针内固定23例(弹性髓内针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22例(克氏针组)。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个数及优良率。

    结果

    所有病例骨折均达到良好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0±2.1)周。术后6周两组功能评分弹性髓内针组优于克氏针组(t=5.295,P<0.05);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88.9%患者肩关节功能均达到了优良效果,两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X2=0,P>0.05)。弹性髓内针组有1例出现桡神经挫伤,2例出现弹性髓内针穿出;4例出现复位再丢失。但克氏针内固定组出现了克氏针松动、脱落4例;骨折复位丢失3例;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

    结论

    采用逆向弹性髓内针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外科颈骨折,都是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术者应选择熟悉的手术方法避免并发症。

  • 9.
    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手术治疗进展
    韦志明, 方汉军, 李中峰, 梁煜鹏, 凡一诺, 吴云龙, 章家皓, 陈明海, 何伟, 周驰, 陈镇秋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3): 343-34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2.03.013
    摘要 (497) HTML (4) PDF (700 KB) (186)

    痛风性膝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因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膝关节的一类晶体性关节炎。虽然内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患者往往存在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时药物干预的疗效往往不能达到临床预期,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手术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进展。

  • 10.
    中国富血小板血浆临床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卫愉轩, 张昭远, 范峥莹, 袁霆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196-20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2.011
    摘要 (868) HTML (3) PDF (793 KB) (180)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通过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提取出来的血小板浓缩物。近20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如骨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科等。然而,至今,PRP的临床制作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制作方法导致PRP的成分以及临床疗效不同,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PRP造成了诸多困扰。通过检索和分析中国已发表有关PRP制备的文献(中文和英文)发现,国内PRP临床制备方法差异性较大,包括采血量、离心设备、离心次数、离心力、离心时间和PRP制备量等。PRP中血小板富集度和回收率,白细胞浓度等指标也不稳定,亟需更高质量的研究或指南来规范和指导临床PRP的制备。

  • 11.
    30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体会
    胡志富, 李红, 孙朝军, 孙哲, 赵昌, 许靖, 景泽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222-22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2.016
    摘要 (112) HTML (0) PDF (755 KB) (162)
    目的

    观察30例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的经验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间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30例采用PFNA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术后随访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10±2)个月。30例患者骨折愈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67%。

    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C臂透视下的微创手术,是高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床的基础保障,提高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 12.
    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骨科学专家委员会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1): 124-13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9.01.024
    摘要 (778) HTML (12) PDF (983 KB) (157)
    CSCD(11)
  • 13.
    探讨单髁置换术于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价值
    罗文礼, 王磊, 罗明星, 林向进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3): 364-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1.03.018
    摘要 (203) HTML (1) PDF (903 KB) (155)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髌骨弹响及膝外翻病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84例(84膝)的临床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内容包括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下肢力线包括胫骨角(FTA)及髋-膝-踝角(HKA),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并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引流量平均(121±81)ml,4例患者接受异体输血治疗,其输血率为4.76%。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低于术前(t=70.721, P<0.05),末次随访患者HSS评分及ROM均高于术前(t=-37.6、-6.800,均为P<0.05);患者末次随访HKA角度较术前升高(t=-10.965,P<0.05),患者末次随访FTA角度较术前减低(t=14.022,P<0.05)。2例患者出现了屈膝时髌骨弹响,4例患者出现术后膝外翻,并发症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自愈。

    结论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较为满意,但要求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注意避免并发症。

  • 14.
    基于骨肌多体动力学前臂旋前旋后的有限元分析
    罗林聪, 彭鳒侨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2.008
    摘要 (358) HTML (0) PDF (900 KB) (145)
    目的

    探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的肌力变化以及肱骨应力、位移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根据Dicom数据在MIMICS中重建三维肱骨并在Hypermesh中划分网格和材料赋值。采用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数据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中建立个性化上肢的骨骼肌肉模型,模拟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导出旋前旋后运动过程中的肌力等边界条件,将此数据作为肱骨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最后在Abauqus中行肱骨应力、位移大小的分析。

    结果

    前臂0°~90°旋前运动时主要是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发挥作用,旋前圆肌约90°时肌肉力最大,旋前方肌约40°时肌肉力最大。当前臂0°~90°旋后运动时主要是旋后肌、肱二头肌发挥作用,二者肌肉力在旋后约90°时最大。旋前运动约9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而旋后运动约1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应力大致在肱骨中下1/3处集中,而位移集中在肱骨的中部及远端,且以肱骨远端最为明显。

    结论

    利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成功模拟了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并与有限元分析联动,在肌力加载下分析肱骨应力、位移。肱骨中下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 15.
    中国骨关节炎外用药物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3): 301-3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3.03.001
    摘要 (1105) HTML (15) PDF (837 KB) (145)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以疼痛、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为特点,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外用药物是一大类常用的治疗OA的干预措施,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中存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目前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缺少外用药物应用的共识。因此,如何有效、正确地选择外用药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的评级工具(STAR)和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AGREE Ⅱ)及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等方法,遴选出医生最为关注的9个临床问题,并最终形成9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本指南旨在提高医疗机构治疗OA过程中,外用药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并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 16.
    中国膝骨关节炎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51-15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4.02.001
    摘要 (2679) HTML (16) PDF (897 KB) (136)

    膝骨关节炎(KOA)是困扰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据报道中国KOA的发病率8.1%,而欧洲和美国的发病率为12.1%。由于目前仍缺乏KOA的最佳治疗手段,给患者、家人以及社会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KOA的治疗手段通常分为非药物、药物和手术干预,而在临床上非手术干预在治疗KOA上取得的显著效果,为广大骨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在KOA非手术治疗提供决策辅助,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广泛征询国内骨科、风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专家,充分检索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国内KOA治疗现状,制定本专家共识,旨在为KOA非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 17.
    前交叉韧带重建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周天平, 徐一宏, 徐卫东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5): 612-6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5.016
    摘要 (157) HTML (1) PDF (1061 KB) (132)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也是当前骨科及运动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既往综述多关注于该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鲜有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宏观分析。本文通过对该领域近20年间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直观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使研究者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该研究领域。

    CSCD(1)
  • 18.
    关节镜止点重建术治疗中老年肩关节盂唇损伤的初步疗效
    张博, 林源, 王志为, 任世祥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3): 273-27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9.03.003
    摘要 (55) HTML (0) PDF (860 KB) (13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肌腱固定术治疗Ⅱ型肩关节盂唇上部从前到后的损伤(SLAP)的新方法并评价其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因肩部疼痛于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肩关节镜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共计75例。纳入标准为:年龄大于40岁,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体格及影像学检查满足Ⅱ型SLAP损伤合并有肩袖损伤的临床诊断;排除标准为:肩关节不稳或曾经行肩部手术的患者,以及因精神系统问题不能配合的患者。记录术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以及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术前及术后评分的差异性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66例患者(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1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7±8)月。患者术前ASES及UCLA评分分别为(62.3±6.6)分、(12.1±2.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分别为(93.7±4.6)分、(31.3±2.8)分,术后随访结果同术前相比,ASES(t =15.46,P <0.05)及UCLA(t =22.19,P <0.05)评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用带线锚钉配合界面螺钉重建二头肌腱止点治疗SLAP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方法安全、可靠,可以降低手术失败率,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9.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盘状半月板的术后疼痛研究
    姜文晓, 张亦军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3): 324-3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0.03.012
    摘要 (175) HTML (0) PDF (772 KB) (121)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的术后疼痛对短期内膝关节功能和软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152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1者纳入疼痛组(n=43)、其余患者纳入无痛组(n=109)。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关节液中软骨代谢指标,并对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的LKSS、HS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为P<0.01),且疼痛组显著低于无痛组(t=12.217,5.928;均为P<0.01)。术后两组关节液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无痛组显著低于疼痛组(t=7.230,12.411,11.504;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负重时间≥1周均为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68,7.893,8.142;P<0.05),术后冷敷为保护因素(OR=0.150,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在短期内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且能改善关节内环境,术后疼痛的发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且危险因素多,临床中需予以关注和预防。

  • 20.
    中国髋部脆性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干预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751-7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3.06.001
    摘要 (883) HTML (17) PDF (1046 KB) (113)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或称髋部脆性骨折)是指髋部受到轻微创伤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之一,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近年来我国髋部脆性骨折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临床医生带来巨大挑战。髋部脆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常用内固定术或髋关节置换术。然而,髋部脆性骨折术后如果没有及时正确诊断并给予规范、有效、全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容易出现再发骨折和假体松动风险。针对患者的特定风险和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时正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本指南旨在提供髋部脆性骨折术后的抗骨质疏松药物选择和管理的临床指导,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合理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尽早临床愈合,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再骨折及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